周末,我到表哥家做客刚一迈进门,我便被屋里摆放的玩具深深震撼了从婴幼儿专用的小手摇铃,到形形色色的毛绒玩具,它们都被井然有序地放置在一个特定的区域闲聊之际,嫂子向我倾诉了她对玩具那份独特的“执念”嫂子自幼便十分乖巧懂事,父母对她要求颇为严格,她从不似其他孩子那般撒泼耍赖、无理取闹。
记得有一次,妈妈从外地归来,给她带回了一个毛绒玩偶嫂子满心欢喜,爱不释手,就连睡觉都要紧紧抱着它,仿佛那是她*珍贵的宝贝然而,没过几天,妈妈因要去亲戚家处理一些事情,思来想去没有合适的礼物可带,便顺手将嫂子的玩具“借”走了,还承诺日后会给她买更好的。
善良的嫂子并未反抗,只是默默地看着妈妈带走了她心爱的玩具。

几个月后,嫂子在亲戚家偶然间又看到了那个玩偶曾经被她视若珍宝的玩偶如今已面目全非:两只眼睛被抠了出来,浑身破破烂烂地被丢弃在地上从那以后,嫂子对于孩子的东西,无论是玩具还是书本,都绝不会擅自做主送人嫂子常常对女儿说的一句话便是:“你愿意吗?如果不愿意,不要勉强。
”她说:“我永远不会用‘懂事’去强迫她同意,我只希望她能开开心心的”嫂子的这种“执念”,仿佛是在守护着那个曾经被抢走玩具的小孩即便时光流转,她当初的隐忍与割舍所带来的伤痛,至今仍难以抚平其实,没有一个孩子天生就是懂事的。
在他们本应肆意玩耍的年纪,却不得不收起自己的任性,藏起自己的脾气,只因那如同枷锁般的“懂事”二字每一个懂事的孩子心中,都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心碎时刻他们总是微笑着说“没关系啊”,但内心却满是委屈与不快乐

懂事的孩子,除了内心的不快乐,还往往伴随着深深的自卑当然,他们也会得到肯定当他们用体贴入微的言行去讨好大人时,便会收获衷心的夸赞:“看啊,这个孩子多么懂事!”于是,那些被夸“懂事”的孩子,渐渐将自己的价值感建立在迎合他人的期待上。
他们小心翼翼地讨好身边的每一个人,却在不知不觉中忘记了如何让自己开心随着时光的流逝,懂事的孩子渐渐长大他们已经习惯了先满足他人的需求,在成长的道路上迷失了自己,失去了自我*终,他们迷茫地发现:自己竟然不知道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更不知道该如何去实现自己的心愿。

而那些健康、充满活力的孩子,会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无论是开心还是愤怒;他们会提出各种要求,无论这些要求是否合理然而,那些被标榜为懂事的孩子,却仿佛失去了发声的权利,甚至营造出一个虚假的自我研究母婴关系的心理学家温尼科特指出,孩子从生命伊始便开始构建自我。
如果妈妈(照顾者)能够以孩子的感受为出发点,尊重孩子的需求,那么孩子便能发展出真实的自我反之,如果妈妈忽视了孩子的要求,只希望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为了赢得妈妈的喜爱,孩子就会逐渐形成一种迎合妈妈的虚假自我。
孩子压抑了真实的自己,内心充满了不安与愤怒。他们一边否定真实的自我,一边又害怕无法迎合虚假的表象,这种矛盾将会伴随他们一生。武志红老师曾在书中提及自己的童年经历。

妈妈说:“我小时候一直哭个不停必须得抱着,一放下就哭但哭到1岁4个月的时候,突然就不哭了,而且从此以后再也没哭过”这就是所谓的“懂事”,其实是一种深深的绝望很多时候,我们要求孩子懂事,不过是想掩盖自己内心的挫败和无力感罢了。
当孩子意识到自己的要求会给父母带来麻烦时,他们会不由自主地缩回已经伸出去的手,悄悄藏起自己的欲望,从此变成一个顺从他人的人长此以往,即便是合理的要求,他们也不敢再去为自己争取其实,懂事并不意味着孩子真的成长了,而是他们在一次次的失望中逐渐绝望了。

有人曾说,孩子就像有两面性,乖巧的时候怎么疼爱都觉得不够,捣乱的时候怎么看都觉得厌烦但实际上,正是这些乖巧的、淘气的、任性的表现,才是孩子*真实的模样只有充满安全感的孩子,才能毫无顾忌地释放自己所有的情绪。
孩子爱父母是天性使然,而父母对孩子的爱却常常附加着各种条件愿所有的孩子,都不必活得过于“懂事”,只希望他们能活出自己想要的样子与各位父母共勉!本内容为虚构小故事,如有雷同,纯属巧合,所有人物、地点和事件均为艺术加工,请理性阅读,切勿对号入座。